陈翰笙,男,1897年2月5日生于江苏无锡,1929年进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经济所前身)工作。
陈翰笙先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漫长的一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经历了清朝末年、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四个时代,他为我国革命事业、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以及民间外交活动的开展,献出了毕生精力。
他于1915年赴美勤工俭学,1920年毕业于波莫纳大学历史专业,1921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大学学习东欧史。1922年他赴德国继续深造,1924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1924年4月,陈翰笙应蔡元培先生邀请回国,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是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他在李大钊同志的影响下结交苏联友人,研读《资本论》,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早期革命活动。经李大钊介绍,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共产国际,并为共产国际刊物《国际通讯》撰稿,报道中国的革命动态。1927年李大钊遭奉系军阀杀害后,陈翰笙被迫前往苏联,在共产国际创办的农民运动研究所任研究员,开始关注中国的农民问题。
1928年回国后,他再次应蔡元培先生邀请,于次年出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并担任此职务至1934年。当时蔡元培先生是中央研究院院长兼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所的实际工作委托陈翰笙主持。在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期间,陈翰笙组织了大批青年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进行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农村经济调查,包括对江苏无锡、河北保定、岭南地区的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查,对营口、大连、长春和齐齐哈尔等地区的东北难民状况的调查,对河南、山东和安徽烟草产区人民生活状况的调查等。从1929年至1935年,陈翰笙领导的农村调查团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们利用基于实地调查得到的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论证中国农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指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对国内外理论界以至对革命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3年,在农村调查的基础上,陈翰笙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会员达五百余人,陈翰笙被推举为理事会主席。研究会创办了《中国农村》月刊,引导了大批知识青年参加中国革命。
1932年,陈翰笙参与宋庆龄、蔡元培等人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多方营救被捕的革命同志和爱国人士。1935年,为躲避国民党追捕,陈翰笙先去日本,再赴苏联,并任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特约研究员。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陈翰笙前往美国纽约,任太平洋关系学会国际部副研究员以及该会季刊《太平洋事务》副主编,历时三年。同时协助饶漱石创办《华侨日报》,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号召爱国侨胞抗日,争取美国政府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1939年底,陈翰笙抵达香港,创办了英文半月刊《远东通讯》,团结华侨和国际进步人士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第一个向海外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同时,他积极参加宋庆龄倡导的“工业合作运动”和“保卫中国大同盟”,向同情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外人士和海外侨胞募捐,支持中国的抗日斗争。香港沦陷后,他于1942年转赴广西,受“工业合作运动国际委员会”委托在桂林创办了工业合作研究所,在此期间积极营救被国民党逮捕的革命同志。1944年春,为躲避国民党缉捕而前往印度,在印度德里大学工作,并参加了印度全国史学会。在这期间,他几乎跑遍了印、巴、孟地区调查农村情况。1946年再度赴美,在华盛顿州立大学等校任教,并利用在印度调查的材料,参考英国《皇家印度农村调查团证词》和其他资料,研究南亚的经济区域问题。
1950年冬,陈翰笙应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回到祖国。在五六十年代,先后担任外交部顾问、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印友好协会副会长、对外文化关系协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他是第一、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尽管担任上述职务并做了许多民间外交工作,但是他仍愿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主要献给学术研究、教育和新闻事业。1952年,他受委托筹办对外宣传英文刊物《中国建设》,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并经常亲自策划、执笔。1955年他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6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室主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和外交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商务印书馆外国历史小丛书编委主任、中亚文化协会理事长、南亚学会名誉会长、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书院院长等,他以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精力继续领导和从事各种学术研究工作。
陈翰笙七八十年的学术实践和学术成果,培养和影响了几代人。他学术思想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研究工作覆盖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他的许多论著对于推动相关领域深入开展研究起着重大的作用,他的一些经济学、史学论点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前瞻性。他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对教条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倡导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学者宗师,陈翰笙先生在中国学术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2004年3月13日,陈翰笙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8岁。
——王姣娜撰
(转引自《经济所人文库——陈翰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