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社科院经济所所史网站
您目前的位置:本网首页>所之名家
黄范章

黄范章(1931———)

内容字号调整:      文字颜色:      打印内容      浏览次数:3048

黄范章,男,1931年7月1日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54年进入经济所工作。


少时因战乱,黄范章跟随家人先逃难到家乡宜黄,后在临川(现抚州)安顿下来。进入临川教会中学就读,高二后转入省立临川中学。1949年,考取南昌大学(原中正大学)外文系俄文专业。1950年,第二次报考大学,同时报取了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经济系,最终选择北上,进入当时位于沙滩的北大红楼校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后,经统一分配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初期的研究方向为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在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的影响下开始研究经济思想史。1978年,在恩师陈岱孙的领导下,参与发起和建立了“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1980年初至1982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派送并获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得以在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及哈佛国际发展研究所进修和作学术考察,这是改革开放后首次有经济学家赴外访学。在美期间,主修战后美国主流经济学,选听了美国经济学界的“供给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费尔德斯坦的课,并根据自己的研究,将费氏的宏观经济思想进行了初步梳理,并称之为“温和的供给学派”。这篇英文“作业”受到费尔德斯坦的重视。1982年5月,应邀到瑞典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学术考察,期间深入了解了福利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对瑞典社会民主党推行的“职工投资基金计划”印象深刻。社会民主党主张通过“职工投资基金计划”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实现社会主义基金所有制。受此启发,认为在中国可以发展建立各种公共基金,这些基金可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投资者。基于该思想完成出版了《瑞典:福利国家的实践与理论》一书。此次对北欧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考察和研究,成为其日后推崇股份制的理论源泉之一。


黄范章先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至198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执行董事(1985年至1986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客座研究员(1987年至198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中心(后改为宏观经济研究院)副主任(1988年至1995年)。


他先后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国际金融),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兼职教授。


1998年退休后,黄范章并没有“赋闲”在家。多年来还担任“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的副理事长、顾问,多次率团赴美国及欧洲,与兰德公司等智库交流。笔耕不辍,继续从事经济领域的研究和写作。


黄范章的主要研究领域有:西方经济理论、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改革等。从其对股份制的理论探索到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思考,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被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实践证明了的发展规律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问题”。


他的主要著作有:


《瑞典福利国家的实践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黄范章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出版


《外国市场经济理论分析与实践》,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


《跨世纪的中国改革开放与国际环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东亚经济白皮书》,与日本合作,计划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东亚经济路在何方》,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出版


《东亚经济蓝皮书(2000~2005)》,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此外,他还发表论文200余篇。

——张小溪撰

(转引自《经济所人文库——黄范章卷》)

<
>